樹癭就是樹瘤。這種壺的造型模仿樹癭,壺面凹凸不平,有樹皮模樣刻紋。整把壺呈暗栗色,是明代制壺大家供春創制的一種壺式。
據紫砂壺史記載,供春在明代正德年間只是一名書僮,后向江蘇宜興金沙寺一名和尚學習制壺技術。供春壺價值極高,有“供春之壺,勝于金玉”的贊語。樹癭壺是供春最出名紫砂壺造型,傳世極少?,F藏中國歷史博物館的樹癭壺,部分專家認為是供春手制,是現在能看到最早的紫砂茶壺實物。
現藏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的“樹癭壺”,是一九五三年四月由儲南強先生捐獻給蘇南文管會的。
樹癭壺的傳說
一九二七年,儲南強在蘇州一家地攤上無意中發現了一把砂壺,見造型奇特,壺表面盡管落灰骯臟,仍不失其古意。擺攤子的主人卻把它當作廢銅爛鐵,滿不在乎地擺在一邊。儲先生見了好奇地拿起一瞧,壺把下的款式赫然是“供春”二字,壺蓋是由后來的制壺名手黃玉鱗配制的。這一發現使儲先生大為驚喜,即與攤主商量買了回來。儲先生奇遇供春壺當然如獲珍寶,慶幸不已。他為了考證這把突然發現的供春壺來歷,鑒定他的偽真,著實花費了一番功夫。首先親自再去蘇州向地攤主人了解壺的來歷,攤主說是從紹興傳叔和家里流傳出來的,儲先生又趕到紹興傳家了解,傳家以前曾經是西蠡費念慈所有。費氏又說是在他以前一度曾是吳大徵收藏的。在吳家此壺沒有蓋,是吳大徵請黃玉麟配蓋的。吳說他得之于另一收藏家沈鈞如。沈之前出于何人已渺不可考。這把供春壺的來歷竟是如此曲折,而儲先生的考證毅力也確實驚人。
儲先生對于供春壺的考證東奔西忙,各地社會名流也隨而聞之,一九二七年時值本世紀即將掀起的第一個鑒賞砂壺高峰,所以收藏家、欣賞者不斷涌來,均想先睹為快,包括外國洋人,不但想開眼福,而且還想占為己有。其中杭州的著名畫家黃賓虹在欣賞供春壺時提出了一點意見,他認為供春壺的壺身既然以銀杏樹癭為藍本,那么黃玉麟配制的壺蓋也應該是樹癭的形狀,然而黃玉麟沒有理解這一點,卻配上了北瓜的蒂柄,此之謂“張冠李戴”。儲先生認為有理,就請當時的制壺名手裴石民重做一個樹癭式的壺蓋,并在壺蓋止口外沿刻上兩行隸書,有黃賓虹銘文。文曰:“作壺者供春,誤為瓜者玉麟,五百年后黃賓虹識為癭,英人以二萬金易之而來”,是指當時英國皇家博物館派人來商量,希望儲先生出讓供春壺,代價是二萬美元。儲先生沒有答應。以后日本收藏家曾幾次想搜取這把供春壺,如本人對中國的砂壺非常注意,在一八七四年日本的奧藍田先生曾編著一部《茗壺圖錄》,所搜羅宜興的砂壺比《陽羨名陶錄》還要豐富。日本人也久聞供春壺的大名,曾派專人找到儲南強先生,表示愿意高價收買供春壺。儲先生沒有愿意,而且為了免于糾纏和發生意外,他索性躲到深山別墅,避而不見。這樣才保住了這把勝于金玉的樹癭式供春壺。
上一篇:二泉銘壺
下一篇:抱歉暫無數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