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今市面上紫砂壺從幾百到幾萬一把都有,區別還是非常大的,價格之所以差距這么大,在于每把壺的質量,價值不同。
紫砂壺的價格可謂千差萬別,那么影響紫砂壺的價格因素有哪些呢?
泥料
首先來介紹泥料,大家都知道紫砂壺的取材就是泥料,所以泥料的好壞將決定紫砂壺的質量。泥料成本是紫砂壺最基本的成本,也是決定價格的一部分。紫砂礦是不可再生的資源,泥料的種類、純度、摻和、添加,都對成本產生不同的影響。研究表明,紫砂泥的分子結構確有與眾不同的地方,并且它的總含硅量也比其他類似的泥土要高得多,能達到百分之六十以上。同樣的紫砂泥,不同的時間、不同的地點開采的也會有些不同,泥料拼配和練制方法也有很大的講究。不同原材料、不同調配過程,使泥料產生了各種差異,導致紫砂器具的不同功能效用。
工藝
一把紫砂壺的價值,除了材質以外,就是具有精神內涵的造型和做工。
設計并制作一把壺,不僅需要付出辛苦的勞做,更需要的是設計者本身所具備的文化底蘊、美學修養、造型經驗、個性思維等綜合能力。
一把優秀的壺往往不是它的做工如何精妙巧奪天工,而是它所代表的文化、寓意,思想。同樣的光有好的設計沒有良好的技術完成的話,也無法體現紫砂器完整的精、氣、神。
因為市場上很多人都喜歡追求做工精密,為了適應這種市場需求,很多制壺人把蓋子做得浮起一點(扣不進壺口)進窯,燒成后再用金剛砂抹在里面一磨,磨通了涂抹紫砂泥二次燒制,可以將壺修得紋絲不動,以此達到所謂的“精工”要求。這種方法從某種程度來說已經失去了作為手工藝品的靈性和韻味。
紫砂壺工藝是否精細是決定紫砂壺價格的因素之一,其所占價格比例高于泥料因素,低于工藝師因素。
造型
紫砂壺的外觀造型如何,可以說是能否吸引我們購買的主要原因(主要看顏值和氣質)。從造型來進行劃分,傳統的紫砂壺主要包括光器、花器、筋紋器幾大類,細分下來有石瓢壺、西施壺、樹癭壺、南瓜壺等;不同造型紫砂壺的比例、結構、制作要求都有所區別,所以制壺的難易程度會對價格有一些影響。
當然,紫砂壺有手工成型和模具成型之分。一般情況下,同樣造型的紫砂壺,手工成型可能需要一兩天甚至十天半個月;而如果采用模具成型,一天可以做幾十把壺左右。所以,手工壺比模具壺的價格一般都要貴好幾倍甚至好幾十倍。
名家
以上說的是影響紫砂壺價格最根本的三個因素,而現在要說的這第四個因素,對紫砂壺的藝術價值影響最大。
紫砂壺工藝師分為:中國工藝美術大師、中國陶藝藝術大師、江蘇省工藝美術名人、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、國家級高級工藝美術師、工藝美術師、助理工藝美術師、技師、工藝美術員、陶藝藝人等。當然也有一些民間大師并不遜色于國家認定的工藝大師,也有很多老師傅手藝都是祖祖輩輩傳下來的。
做工精良的原礦紫砂手工壺,一般價格都挺高;如果是名家制作,那么價格還會受到其級別、名氣的影響;而最具藝術價值的紫砂壺,當屬制壺名家和書畫名家聯手完成的作品。
清朝時期,陳曼生是一位書畫篆刻樣樣精通的名家,而楊彭年則是一名制壺高手;兩人攜手合作,陳曼生設計壺型,楊彭年巧手塑造,然后再由陳曼生在壺上面作畫刻字。時至今日,“彭年曼生壺”依然是宜興紫砂界廣為流傳的佳話。
名家合制的紫砂壺,一直是拍賣市場的產品,往往都能拍出高價,其主要原因有幾個:首先是數量少,而且基本都是孤品;其次,名家合作制壺意義非凡,不僅促進了不同藝術門類的交流,還具有一定的紀念意義;第三點,在具有實用性的紫砂壺上面刻畫上象征美好的字畫,對紫砂壺文化內涵的提高有非常大的意義,名家創作更具有深度。
綜合來說,紫砂壺作為文化的載體,那么影響其價格的因素就包括泥料、工藝、造型以及是否是名家作品。平時在購買紫砂壺的時候,就可以通過這幾個因素進行綜合判斷。